“蘇幣”流通的前前后后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保障根據地軍民的日用生活,促進生產和物資交流,先后創立銀行或以合作社名義發行貨幣。
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民受命籌建國家銀行,籌劃印刷、發行國家貨幣。與此同時,中央造幣廠也在原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的基礎上擴建成立。1932年3月下旬,紅一和紅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毛澤民也率領沒收征集委員會來到漳州。
1932年7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首批國幣正式開印,半年內印制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5種紙幣共65.61萬元。此外,他們還把各級蘇維埃政府保存和散落民間的金銀銅器集中起來,鑄造銅幣、銀幣和銀洋等硬通貨,充實國庫儲備,方便對外交易。國家銀行所發貨幣幣值穩定,準備金充足,宣傳解釋工作得力,很快就贏得了蘇區社會各界的信任,民眾紛紛拿出舊幣,兌換新幣,中央蘇區的貨幣和財政漸趨統一。國家銀行和各分行所發行的紙幣都屬于兌現紙幣,這些紙幣可以與銀元、銀角自由兌換,例如蘇維埃國家銀行發行的一元券上面,就印有“憑票即付銀元一元”等字樣。隨著業務擴大和職能逐步齊全,國家銀行總行機構于1932年冬天達到最大規模,分別在福建、江西設立分行,在福建白砂、南陽、江西瑞金等地設立兌換處4個,在各縣蘇維埃政府、各紅軍經理機關設立了數十個代兌處。群眾親切地把這類貨幣稱為蘇區貨幣、蘇幣或蘇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時,國家銀行隨軍長征,并一度停止發行貨幣。蘇維埃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奉命攜帶蘇維埃國家銀行的160多擔黃金、白銀和蘇幣,組成特別大隊,保證紅軍給養,同時還兼負管理沿途運輸、接收打土豪的財物、籌糧籌款等項工作。1935年1月遵義會議時期,為籌集物資,打開市場,保障供給,國家銀行一度發行貨幣,在離開遵義時,用銀元和實物全部收回。銀行遷到瓦窯堡時,僅余兩擔金子及少量資料。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1936年6月底蘇維埃國家銀行更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并以西北分行的名義發行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一分的蘇幣。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延安。
隨著抗戰全面爆發、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1937年9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駐西北辦事處更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為進一步適應統一戰線形勢的需要,10月1日,蘇維埃國家銀行西北分行也相應地改名為陜甘寧邊區銀行,承認并允許國統區的法幣在蘇區流通。與此同時,西北分行設立專門機構,按6比1的比例用商品將所發行的蘇幣兌回。
(本文原載于2019年12月26日《人民政協報》)
??????于都思政紅色文化培訓中心依托瑞金、于都、長汀、古田、龍巖、井岡山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專業師資力量、知名黨史專家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理念對黨政干部、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專院校的中青年骨干進行瑞金紅色培訓、井岡山紅色培訓、黨性教育培訓、企業團建、研學旅行實施信念教育,把紅色基因代代傳! 我們竭力給您提供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
本文鏈接:http://www.kitapsohbetcisi.com/shiji/842.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