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紅色培訓教學點-紅井革命舊址群
沙洲壩紅井革命舊址群是蘇維埃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個駐地,也是聞名中外的“紅井”所在地。紅井革命舊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壩鎮沙洲壩村,1933年春,敵機對葉坪中央政府駐地進行了轟炸,為了安全起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機關從葉坪搬遷到沙洲壩鎮,分別駐在以沙洲壩村為中心的各個村子里。1934年7月,中央各機關又從沙洲壩搬遷到云石山,總共在沙洲壩辦公和居住的時間是1年零4個月。
在這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蘇維埃紅色政權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思想領導、民主執政、經濟建設、法制建設、廉政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為黨積累了治國理政的寶貴歷史經驗。

瑞金紅色培訓教學點-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毛澤東舊居)
前面這座房子原來是蘇區時期破產地主楊衍蘭的私祠,稱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這里不僅是毛澤東同志舊居也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辦公地點。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全蘇大會閉幕后的最高權力機關,從職能來說,它相當于現在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三年時間里,共頒發了《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條例》、《征稅條例》、《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等上百個法律條例,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設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這里居住和辦公的有毛澤東、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等領導人。非常湊巧的是這四位都是湖南人。徐特立是毛澤東同志的老師,何叔衡是毛澤東同志的摯友,謝覺哉是毛澤東同志的秘書,而徐特立、何叔衡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何叔衡與謝覺哉是湖南寧鄉的老鄉。除了毛澤東以外,其他三位與林伯渠、董必武被人們尊稱為“蘇區五老”。這里的四個人經常在一起促膝長談。有一天,在談到沙洲壩人民的生活問題時,一致認為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群眾吃水困難問題;二是小孩讀書沒有學校的問題。不久之后,毛主席就帶領鄉親挖了一口井,徐特立就發動群眾在外面的禾場邊上的小茅屋里辦起了列寧小學。一口水井、一所小學,體現了黨和政府執政愛民的優良作風。

瑞金紅色培訓教學點-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
中央人民委員會的職能類似于今天的國務院,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指揮全國政務,并向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報告工作,1933年4月從葉坪遷到這里辦公。
中央人民委員會是在“一蘇大會”后的第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成立的,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下設九個部和一個局,它們是外交、軍事、勞動、財政、教育、內務、司法、工農檢察部和國家政治保衛局。1933年2月,經中央執行委員會批準,增設了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1934年1月又增設了糧食人民委員部,這樣,中央人民委員部就有了十一個部和一個局。這些部局從葉坪搬遷到沙洲壩后,都分散在附近辦公。1934年2月3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二屆一次會議,選舉張聞天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中央人民委員會根據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領導、決策職能。三年多時間共召開了49次常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發布了一系列的條例決議,工作效率之高,即便今天也讓人驚嘆。例如1932年1月27日召開的人民委員會第一次常會,一天時間,決議了13項重大問題。最后一次常會(即49次常會)于1933年9月15日召開,此后中央蘇區全力對付第五次反“圍剿”斗爭,沒有再召開常會。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員會遷駐云石山。
1961年3月4日,該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后在這里辦公和居住的有張聞天、賀子珍、王淑振等。

瑞金紅色培訓教學點-列寧小學
這是沙洲壩村列寧小學。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尤其是兒童教育工作,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
在當年戰火紛飛和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條件下,蘇維埃政府普遍的辦起了列寧小學,師資不夠,就創辦師范培訓教育;沒有校舍,就把祠堂騰出來,當作教室;沒有課桌凳,就用門板和磚頭搭起臺子當作課桌;還組織人員專門編寫“列寧小學”課本。經過艱苦努力,大部分到適齡兒童得到免費上學的機會,每個村莊都能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據1934年1月統計,僅江西、福建、粵贛三省就有了列寧小學3052所,學生89700人,先進縣學生入學率達50-60%,而當時在白區號稱教育最發達的江蘇省也只有13%。

瑞金紅色培訓教學點-紅井
在我們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的是馳名中外的紅井的故事。紅井是當年黨和蘇維埃政府關心群眾生活,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的歷史見證。
當年的沙洲壩是干旱缺水的地方,不僅無水灌田,就連群眾喝水也非常困難的。當時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沙洲壩,沙洲壩,沒有水來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沙洲壩就生活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這之前,也有人想過去挖井,可是他們一來窮,沒人敢牽這個頭,二來迷信,聽信風水先生說沙洲壩是條旱龍,如果挖井動了龍脈,十鄰八鄉的百姓都是要遭殃的,所以沒有人敢冒犯。于是當地人祖祖輩輩喝水,洗衣,喂牲口都是用同一口池塘的水。由于水源污染,經常會發生嘔吐、腹瀉事件,有幾個孩子就是因為喝了臟塘水得病而喪失了幼小的生命,水的問題嚴重影響沙洲壩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來沙洲壩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元太屋辦公和居住,他發現這里的群眾喝的都是池塘里的臟塘水,便把飲水難的問題掛在了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衛員小吳商量著如何為群眾挖井的事。
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帶著小吳拿著鋤頭、鐵鍬來到池塘邊找水源,被一早起來的老表看見了,于是毛主席領頭挖井的事,立即傳遍了沙洲壩。只一會兒功夫,一大伙群眾來到了挖井現場,他們以疑惑的目光投向毛主席,此時,主席看出了掛在老表臉上復雜的表情,便對大伙說:“這幾天工作忙,沒功夫同大家商量挖井的事,今天才有點空,我就先找個有水源的地點定個位置,破個土。我知道你們迷信風水,怕得罪旱龍爺壞了屋場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龍爺真要怪罪下來,就讓他來找我好了!”一席話打消了村民的疑慮,并在主席的帶領下開挖水井,沒幾天功夫水井就挖好了。
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還親自下井底鋪沙石、墊木炭。毛主席用實際行動,為機關干部和沙洲壩群眾樹立了榜樣,中央各機關掀起了開挖水井的熱潮。從此,沙洲壩群眾人民結束了飲用臟塘水的歷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后,國民黨反動派又卷土重來,為了阻止人民群眾對黨、對毛主席和紅軍的思念,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填掉這口井,當地群眾就同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敵人白天填井,群眾晚上又把井給挖開,就這樣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復好幾次,沙洲壩人民終于取得了勝利。在紅軍北上的這些日子里,每逢遇到困難和受到欺壓時,鄉親們總是悄悄來到井邊,默默地坐在井旁,思念著遠方的紅軍,思念著共產黨,思念著親人毛主席。
1950年,沙洲壩人民為了迎接毛主席派來的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將主席帶領軍民開挖的這口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并把這口井取名為“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上了一塊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十四個大字,以此表達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敬和思念。
紅井水的恩情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厮輾v史,正是因為黨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我們黨的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黨才能夠戰勝艱難、風險、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繼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群眾路線,凝聚群眾力量,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于都思政紅色文化培訓中心依托瑞金、于都、長汀、古田、龍巖、井岡山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專業師資力量、知名黨史專家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理念對黨政干部、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專院校的中青年骨干進行瑞金紅色培訓、井岡山紅色培訓、黨性教育培訓、企業團建、研學旅行實施信念教育,把紅色基因代代傳! 我們竭力給您提供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
本文鏈接:http://www.kitapsohbetcisi.com/hspx/jd/493.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